鹽霧試驗是評估金屬材料及防護層耐腐蝕性的關鍵手段,通過模擬高鹽霧環境加速腐蝕過程,快速反饋材料性能。本文將從腐蝕現象識別、分級標準解讀、結果判定流程三個維度,幫助新手輕松掌握數據解讀方法。
金屬材料在鹽霧試驗后的腐蝕表現需重點關注以下四類特征,不同現象對應不同的腐蝕程度與防護層狀態:
白銹:鍍鋅層、鋅合金等表面形成的白色腐蝕產物(如氧化鋅、氫氧化鋅),屬于鍍層自身腐蝕,未傷及基體。
紅銹:鋼鐵基體被腐蝕后形成的紅棕色氧化鐵,標志鍍層/涂層已失效,基體暴露,是嚴重腐蝕的信號。
黑點/腐蝕點:鍍層或涂層表面的局部腐蝕(如鍍鉻層的針孔腐蝕),需記錄分布密度與面積占比。
涂層破壞:油漆、粉末等涂層出現起泡、剝落、開裂,或底材銹蝕,需結合多項指標綜合判斷。
不同標準對腐蝕等級的定義不同,需根據試驗依據的標準選擇對應的判斷方法,以下為國際、國內及行業專屬標準的核心規則:
該標準將金屬表面銹蝕面積占總表面積的比例劃分為0-5級,等級越高腐蝕越嚴重,適用于無防護層或防護層已失效的金屬:
銹蝕等級 | 銹蝕面積占比 | 視覺描述 |
---|---|---|
0級 | ≤0.1% | 表面完好,無任何腐蝕痕跡 |
1級 | 0.1%-1% | 少量銹蝕點,分布較散 |
2級 | 1%-5% | 銹蝕點明顯增多,局部連成小片 |
3級 | 5%-10% | 較大面積銹蝕,多片連成區域 |
4級 | 10%-25% | 大面積銹蝕,覆蓋主要區域 |
5級 | >25% | 全面銹蝕,幾乎覆蓋整個表面 |
示例:某鍍鋅件經96h中性鹽霧試驗,銹蝕面積占比0.05%,符合0級標準;若面積達3%,則為2級,可能判定為不合格(需結合產品要求)。 |
鍍鋅層耐蝕性(ASTM B633、GB/T 13912)
白銹判定:記錄出現白銹的時間,如汽車鍍鋅件要求96h無白銹。
紅銹判定:記錄基體腐蝕的時間,如500h無紅銹為合格,紅銹出現標志鍍層被穿透。
涂層腐蝕等級(ISO 4628、GB/T 1766)
起泡等級(0-5級):0級無泡,5級大量大泡;
剝落等級(0-5級):0級無剝落,5級大面積剝落;
生銹等級(0-5級):同銹蝕面積分級。
示例:涂層經500h鹽霧試驗后,起泡0級、剝落0級、底材銹蝕0級,判定為優級。
汽車行業:QC/T 625要求零部件鍍鋅層96h無白銹、500h無紅銹,96h內出現白銹即不合格。
航空航天:高強度鋼或鋁合金鍍層需通過1000h中性鹽霧試驗,銹蝕等級≤1級且無裂紋。
電子行業:連接器鍍金層經CASS試驗24h無腐蝕點,否則影響導電性。
明確試驗標準與指標:確認依據的標準(如GB/T 10125)及產品要求(如“500h無紅銹")。
記錄腐蝕現象:拍攝照片并標注白銹/紅銹面積、涂層破壞類型及位置。
對照分級標準:按銹蝕面積、出現時間或行業要求匹配等級,如某鍍鋅件96h銹蝕面積0.05%,符合ISO 10289的1級標準。
綜合判定合格性:結合產品技術規范,如汽車零部件96h出現白銹則直接判定不合格。
標準一致性:禁止混用不同標準(如用ISO 10289分級卻套用ASTM的指標)。
環境因素影響:試驗溫濕度、鹽溶液濃度、樣品放置角度可能影響結果,需確保試驗條件符合標準。
多指標綜合評估:涂層腐蝕需同時考慮起泡、剝落、生銹等級,不可單一指標定論。
除分級標準外,鹽霧試驗結果還可通過以下方法量化:
稱重法:通過試驗前后樣品重量差計算腐蝕損失,適用于考核金屬材料本身的耐蝕性。
腐蝕物出現評定法:定性判定產品是否產生腐蝕(如“無紅銹即合格"),適用于簡單篩選。
通過以上方法,可系統解讀鹽霧試驗數據,為材料選型、工藝優化及產品驗收提供科學依據。
掃碼聯系我們
服務熱線
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沙江路162號佳裕產業園1棟9樓
913995312@qq.com
Copyright © 2025深圳市奧德賽創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2023086123號
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錄 sitemap.xml